1. <ul id="f9g1w"><meter id="f9g1w"></meter></ul>

        1. <blockquote id="f9g1w"><legend id="f9g1w"></legend></blockquote>

          北京市“十二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

          閱讀: 時間:2016-06-17

          前    言

          “首都的農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一二三產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人文、科技、綠色特征的低碳產業”。北京市農產品加工業是三次產業融合的載體,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是保障城市菜籃子供應的基礎性產業,對推動首都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升農業綜合效益、保障首都市場供應、滿足社會消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本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升農業效益、保證首都市場供應、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企業規模較小,精深加工水平較低,國際化水平不高,帶動能力還不夠強,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健全,相關政策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率先實現,依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規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編制范圍為北京市行政轄區,規劃年限為2010-2015年,規劃主要針對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制造三個農產品加工業的子行業(其他區域特色子行業略作表述)。 

           一.發展背景

          (一)基本現狀

          1.農產品加工企業規?;l展,整體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10年末,北京市農產品加工企業1853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04家,大中型企業79家,上市公司10家。2010年,北京三元集團、華都集團和大發畜產三家國有企業完成戰略大重組,成立“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實現規模化、集團化發展。2010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資產總計788億元,比“十五”末增長96.5%;總產值達641元,同比增長70.9%;實現總利潤24.0億元,出口產品銷售收入23.7億元,行業的銷售利潤率達到4.6%。

          2.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形態基本形成,集群效應日益凸顯?!笆晃濉逼陂g,各郊區縣充分發揮勞動力和土地優勢,不斷加大用地、稅收等政策扶持和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結合園區建設重點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吸引農產品加工企業落戶園區、進駐小城鎮,促進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步發展。目前,京郊已建立15個基礎設施完備、優惠政策多、一條龍服務到位、以食品生產為主的國家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形成13家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42個重點小城鎮已成為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聚集區。

          3.農產品加工業知名品牌眾多,品牌影響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大力發展唯一性特色農產品,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品牌,對獲得北京市著名商標與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與獎勵,企業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總部經濟特征的企業。截止2011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認定中國馳名商標1468件,其中北京市115件,涉農商標19件;北京市工商局共認定北京市著名商標411件,其中涉農商標112件。華都肉雞、鵬程肉食、三元牛奶、匯源果汁、牽手果汁、燕京啤酒、牛欄山二鍋頭等品牌知名度不斷上升,品牌價值超過1000億元。

          4.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含量提高,產業發展內在動力增強。北京市政府一直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十一五”以來,通過科研聯合攻關,逐步完善了北京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與服務創新機制,大力促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目前,北京市擁有全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創新機構和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共21家。

          5.原料基地建設卓有成效,帶動與惠農效益持續提高?!笆晃濉逼陂g,北京市形成了一批以央企與市屬龍頭企業為代表、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從業人員達到35萬人。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原材料64%料為本地農產品。初步建立了畜禽、奶業、蔬菜、果品、花卉、牧草、中藥材等16個種養殖原料生產基地,總面積達到81萬畝,帶動北京本地農戶45萬余戶,農民直接年增收36億元。此外,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北京郊區發展空間限制,立足首都,帶動周邊,在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等省區建立原料與生產基地,為首都企業對外擴展、占領外埠市場、增強輻射能力、提升國內和國際影響力奠定基礎。

          (二)優勢潛力

          1.政策導向優勢。國家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強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北京市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意見的函》(京政辦發【2009】41號)、《北京市都市型工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關于推進鎮村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京經信委發【2010】135號)等政策文件。各區縣根據自身特點專門制定了鼓勵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為北京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建立了鼓勵各種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業的長效機制, 形成了吸引農產品加工業投資的理想環境。

          2.企業總部云集。依托首都區位優勢,北京市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眾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將總部設在北京,北京正成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部聚集地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展示窗口。目前,北京已經集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2家,其中涉農企業7家;全國131家央企中有近百家在北京注冊,其中涉農企業6家;跨國公司、央企在京設立涉農企業二級總部19家。以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為重點,集中展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水平及名品、精品、新品,加強交流、促進合作、共同發展,有力加速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市場化、集群化、國際化進程。

          3.產業集聚優勢。依托首都科技實力和研發優勢,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六環以內的城區為重點,初步形成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聚集區;立足郊區縣功能定位,發揮資源條件和比較優勢, 依托重點小城鎮、開發區和工業區,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資源節約型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承接城區農產品加工業產業轉移。產業發展集聚有效延伸了產業鏈條,促進了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成為北京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4.首都市場巨大。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達到1961.2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073元。巨大的消費群體具有消費結構層次多、消費需求變化快、消費質量要求高、消費需求多元化的特點,對安全優質農加工產品需求旺盛,成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巨大市場。2010年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6229億元,其中食品消費約占25%,市場需求強勁。農產品加工企業應著力在北京市場打造知名品牌,以優質、安全的產品不斷滿足北京巨大消費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5.科技創新推動。北京市是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孵化基地。全市擁有44家國家級和市級農業科技創新機構,其中擁有21家全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創新機構和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笆晃濉逼陂g,承擔國家級、市級農產品加工科研項目630余項,推廣轉化率達到70%以上。北京市依托科教技術資源聚集優勢,強化科企合作,加快新技術、新方法向農產品加工業轉化,加速農產品加工企業產業技術更新、產品研發,為提高農產品加工業運行效益創造良好條件,有效地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

          (三)主要問題

          農產品加工業是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農產品加工行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目前,北京市農產品加工業在適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要求,滿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在規模與水平上,農產品加工業整體規模仍然不大,加工轉化增值水平不高,精深加工水平較低;在布局與重點上,布局較為分散,缺乏科學規劃,發展重點不突出,園區化水平不高;在裝備與人才上,技術裝備水平有待提高,高端產業管理與技術人才缺乏;在組織與合作上,京企與央企缺乏有效對接,生產組織方式滯后,國際化程度不高;在經營與運作上,資本運營效率仍可提高,企業上市亟需推進;在帶動與增收上,利益聯結不緊密,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尚有較大空間。

          二.思路目標

          (一)指導思想

          北京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主線,以保障首都農產品市場供應和食品質量安全為目標,以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和對外開放為動力,發揮首都資源與市場優勢,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創新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式。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聚集區發展轉變,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整體質量;優化產業布局,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資本化、園區化、規?;H化水平;培育領軍企業,推動重點行業發展;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標準化,將農加工食品的質量安全作為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實現農業惠及民生的重要目標;完善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對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的帶動作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富裕農民原則。促進農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農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模式,建設專業化、標準化、規?;吓c生產基地,發展農民就業增收與創業基地,形成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高效聯結機制,確保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有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2.堅持環境友好原則。以綠色、低碳、安全為方向,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農產品加工業。立足生態環境保護,重視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水資源和農業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循環利用,強化節能減排,減少環境污染,發展低排放、高效益的加工方式,建立安全、優質、營養、低耗、綠色、生態的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

          3.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不斷優化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配置,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整體運行效率。把握市場需求,研發、培育一批名牌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立足農產品加工業主導產業,培育和壯大一批優勢企業,鼓勵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能力;依托市場加速加工企業優勝劣汰,促進產業規模集聚,提升產業化水平。

          4.堅持科技創新原則。有效整合首都科技資源,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的科技含量,提升新技術對農產品加工業綜合效益貢獻率;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基地和研發中心,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技術領域重點突破,重點提升加工工藝和裝備水平。

          5.堅持融合發展原則。充分借助高新技術,實現傳統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融合。促進農副食品加工業與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融合聯動發展。促進農副食品加工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的配套融合。促進食品工業與信息化的緊密融合。

          6.堅持質量安全原則。質量安全是農產品加工行業健康和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支持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嚴格執行標準、進行規范操作,實施原料-生產-銷售等關鍵環節質量控制,不斷提高農加工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突破口,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提升供應保障能力,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突破13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基本建成產業聚集、帶動有力、效益突出、全國領先、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區。

          1.企業規模與效益顯著擴大。到2015年,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農加工企業達到6家,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一大批億元產值企業;做大做強一批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和國際競爭力強的出口企業;形成3—5個具有農業總部經濟性質的產業基地;加強上市培育工作,推動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融資,確保新增上市企業10家、力爭15家,打造北京都市農業上市板塊。

          2.農產品加工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初加工以上)達70%以上,加工增值率達到22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顯著增加,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明顯提高?;拘纬赊r產品加工標準體系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標準化水平全面提高,80%以上的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ISO、HACCP體系認證。

          3.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明顯提升。積極培育高端、優質、安全的農加工產品品牌,提高高端產品比例,明顯提升企業信譽;到2015年,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0個(總數達29個),北京市著名商標30個(總數達142個),提高知名品牌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4.技術與裝備水平持續更新。研制一批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先進的農產品加工重大裝備。到2015年,農產品加工新技術得到普遍推廣和廣泛應用,技術與裝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5.帶動就業增收明顯增強。優化農產品加工基地布局,增強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創業基地產業聚集、輻射帶動能力。鼓勵企業外埠投資建設加工原料生產基地;提升龍頭企業帶動能力,與大宗農產品生產者建立穩定緊密的連接紐帶;以農民專業化合作社為母體,積極發展社辦企業,帶動農民就地就業。

          三.主要任務

          (一)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推進企業規?;?

          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和成長型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參股、聯合等方式整合資源要素,發展成為行業領軍企業。發揮首都信息、技術、服務等資源優勢,開展多種方式合作,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總部聚集北京;支持領軍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實現企業由區域型向全國型乃至跨國集團發展;支持領軍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建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做大做強;鼓勵領軍企業加強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設,帶動原料基地的標準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支持領軍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大力發展以花卉加工、籽種加工、果蔬加工、肉蛋奶制品加工和飼料加工為重點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領域;鼓勵領軍企業打破區域、部門、所有制界限,整合資本和品牌等要素,形成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的優質品牌;引導領軍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對接,建立和完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對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

          (二)做好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工作,推進運營資本化

          進一步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大力培育后備上市企業,加大對上市重點培育企業支持力度。建立企業上市資源庫、中介機構數據庫、投資機構數據庫;鼓勵和引導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服務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引導和支持銀行對擬上市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支持小額貸款機構為擬上市企業提供小額信貸服務;支持和鼓勵擔保機構為擬上市企業提供擔保服務;鼓勵和引導創業投資機構、股權投資機構投資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

          (三)加快農產品加工業聚集區建設,推進布局園區化

          以發展資本或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加工業與領軍企業配套產業為重點,整合和規范各類農產品加工業聚集區。不斷完善農產品加工基地扶持政策,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快速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務規范,積極建設和完善現有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創業基地運行與保障機制,吸引農產品加工企業聚集基地、創業發展。引導產業聚集區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和優勢,培育經濟效益明顯、上下游產業互聯、專業分工明晰、產加銷及服務性企業完備的農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區,加快形成一批空間布局合理、區域特色明顯、產業優勢突出、集群效應顯著的農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園區。

          (四)深化農產品加工企業開放合作,推進產業國際化

          進一步深化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區內區外合作和國內國際合作。繼續加強農產品加工企業與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等省區合作,充分利用外埠土地、勞力和政策優勢,建立標準化、專業化、規?;脑仙a基地與加工基地,增強首都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和行業影響力。鼓勵龍頭企業實施“引進來”戰略,提升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引導有實力的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以擴大農產品出口和農業利用外資為重點,培育國際農產品知名品牌,壯大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出口、農業利用外資、農業企業境外發展、農業科技國際交流合作與自主創新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四.重點布局

          依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和《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指導意見》,圍繞發展目標及主要任務,結合北京市的空間形態和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產業基礎和發展前景,按照“三區兩環一帶”的空間結構對北京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布局,形成“三區統籌發展、兩環拓展提升、一帶特色添彩”的空間發展格局。

          (一)三區

          三區包括中部農產品精深加工區、南部打造乳制品生產基地、蔬菜(食用菌)加工區和北部干鮮果品、飲品和新興特色食品加工區。在產業類型和加工深度上,三區差異明顯、各具特色,在產品結構和企業構成上,三區均具有滿足市場高端需求的優質加工產品、在北京和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優品牌,形成“精品為主,特色突出”的新格局,有效促進三區優勢互補、統籌發展。

          中部農產品精深加工區

          主要包括以東城、西城、朝陽、豐臺、海淀、昌平、順義、通州、大興、房山為主的六環以里及沿線區域。重點發展糧油加工、飼料加工、果蔬飲料、釀酒、熟肉制品、高檔排酸冷卻肉、分割肉和乳品加工,積極發展體現高端高效高價值的鮮切花加工、生物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形成北京農產品精深加工先進技術與優秀品牌的展示窗口。

          南部蔬菜(食用菌)加工區

          主要包括大興、通州和房山平原區域。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與原料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做大規模,做強品牌。依托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原料基地,加快打造新的乳制品生產基地。同時,發展脫水蔬菜加工、速凍蔬菜加工、蔬菜分級包裝和凈菜鮮活配送、食用菌分級包裝和罐頭加工,加快形成蔬菜(食用菌)初、精加工與物流配送基地,提高蔬菜產品品級和商品化率。

          北部干鮮果品(飲品)加工區

          主要包括平谷、密云、懷柔、延慶、門頭溝、昌平北部和順義東北部區域。以果品優勢資源為依托,做大做強飲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特色果品飲料加工、高檔葡萄酒釀制(依托酒莊)。以板粟、核桃、杏仁等特色資源優勢為支撐,加快形成特色食品加工基地,提高果品附加值和商品化率。

          (二)兩環

          兩環包括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加工環和菜籃子產品加工保障環。在功能結構上,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加工環以科技創新和成果示范為主,菜籃子產品加工保障環以保障城市農產品供應和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為主。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水平提高,兩環將呈現空間動態拓展和發展水平提升的趨勢。

          功能拓展區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加工環

          主要包括六環以內區域。依托首都科研院校密集,研發力量雄厚優勢,培育和引進技術含量較高的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不斷引導,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高新技術向園區聚集,輻射能力與示范作用不斷增強,形成具有首都乃至全國影響力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示范聚集區。

          發展新區菜籃子產品加工保障環

          包括在順義、通州、大興以及昌平、門頭溝和房山的部分平原地區。依托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基礎,加大農產品加工業對“菜籃子”工程的保障力度。一是以蔬菜加工為重點,培育以生鮮蔬菜為重點的菜籃子供應基地和菜籃子產品加工重點企業;二是以肉類、飲料加工為重點,著力發展肉類加工、高檔熟肉制品深加工、高檔排酸冷卻肉、分割肉、乳品加工、凈菜鮮活配送、飲料加工、釀酒和飼料加工等,發展名優產品加工展示園區,建設集名優農產品加工、配送、展示、倉儲、物流、出口于一體的北京農產品加工展示園區,建成北京農產品加工業展示窗口。通過發展菜籃子產品加工保障環,帶動郊區農民就地就業增收。

          (三)一帶

          生態涵養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帶

          包括門頭溝、延慶、懷柔、密云、平谷等山區縣。立足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山區有機干果、特色雜糧為重點的果品與雜糧加工業;發揮生態涵養區生態優勢,以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依托,發展以果品、飲料生產為主的精深果蔬加工業。

          五.重點產業

          (一)糧油加工業

          糧食加工:重點開發傳統米面主食品工業化生產技術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提升發展以古船、大磨房為主的面粉加工,大力發展即食米面食品、冷凍米面主食、速食米面制品、雜糧等主食系列產品,積極發展米面休閑食品、以谷物及其加工副產物為主要原料的食醋、醬油等調味品,著力打造北京市主食廚房;支持發展小麥、玉米等籽種加工(烘干、包衣和包裝),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引進、分類、鑒定和基因分析、保存、更新等環節的技術、方法、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以及種質資源創新、利用研究,提高籽種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重點打造以通州、順義為主的面粉加工及米面制品加工基地,以大興、昌平、平谷為主的休閑方便食品加工基地;以南部平原為主的優質小麥制種及加工基地和以北部山區為主的雜交玉米制種及加工基地。

          油料加工:重點開發節能環保的油脂加工新技術和新工藝,大力發展大豆油、菜籽油等食用油加工,鞏固發展豆腐、腐乳等豆制品加工,積極開發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等高附加值產品,促進油料作物轉化增值、深度開發和高效利用。重點打造以中糧集團為領軍企業,以北京為技術創新與經營運作總部,輻射江蘇、山東、廣東、天津、湖北等加工基地的食用油加工網絡;依托王致和、白玉等豆制品加工企業,打造海淀、朝陽等豆制品加工基地。

          (二)果品加工業

          1.鮮果加工業

          果汁加工:重點開發原料預處理、高效榨汁、非熱力殺菌和濃縮汁冷凍貯藏等技術,引進和選育以桃、梨、草莓等適合果蔬汁加工的等專用品種,大力發展NFC果蔬汁、果蔬濃縮汁、復合汁和果蔬汁主劑,發展以外地果汁為原料的果汁灌裝,滿足國內外消費者對營養、方便、安全果蔬汁消費的需求。依托匯源、牽手等知名品牌,重點打造順義果汁生產和灌裝聚集區。

          水果罐頭加工:重點開發水去皮技術、電腦程序控制自動殺菌技術和綜合利用技術,研發連續化、機械化、智能化的加工裝備和易開罐、軟包裝、半剛性包裝等新型包裝容器和材料,選育適合罐頭加工的桃、梨、蘋果等專用品種,著力發展輕糖型、混合型等新型果蔬罐頭產品。重點打造平谷、順義、房山、大興、通州等水果罐頭加工基地,形成環繞北京東北、東南和西南的果蔬罐頭加工帶。

          柿子加工:重點研發柿子貯藏保鮮和深加工技術,發展針對高端消費群體與出口的柿子加工產品,開發脫澀柿、冰柿、保健柿子醋、柿子酒等新產品,加大房山柿子加工企業扶持力度,形成年加工45萬噸的加工能力,使年加工量占到總產量的60%以上,支持企業建設大型冷庫、無菌加工車間、實驗室和檢測室等基礎設施,鼓勵企業開拓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國際市場,。

          2.干果加工業

          “十一五”末北京市板栗種植67.5萬畝,年產量2.7萬噸;核桃種植面積20.0萬畝,年產量1.1萬噸;仁用杏種植17.3萬畝,年產量0.9萬噸。然而干果加工企業規模較小,與果樹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適應。據統計,北京果品加工企業僅有24家,所加工的干果占到總產量不足30%,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應大力發展板栗、核桃、仁用杏等干果加工業,穩定并保障板栗、核桃、仁用杏等干果原料收購價格,保證農民增收。

          板栗加工:重點研發板栗加工褐變控制技術,板栗貯藏技術、氣體射流沖擊破殼技術等板栗加工新技術,開發營養板栗脆片、低糖板栗果脯、板栗制蓉、板栗醬、板栗奶、板栗酒等加工品種,發展板栗保健產品、營養強化型產品、板栗有機食品。依托懷柔、密云的50萬畝優質板栗生產基地,形成年加工板栗2萬噸的加工能力,重點扶持板栗有機食品基地、板栗合作聯社、板栗貯藏保鮮庫建設和有機板栗基地改造工程,加大對“懷柔板栗”、“密云板栗”品牌的保護力度,鼓勵支持板栗加工龍頭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開拓更廣闊的板栗銷售市場,擴大北京板栗產品的國際知名度。

          核桃加工:提高核桃熟加工、核桃仁加工、核桃油加工、核桃粉加工以及核桃工藝品加工等工藝技術,在門頭溝、房山、平谷、昌平等核桃生產區更新加工型核桃品種,重點培育和引進核桃深加工企業,使北京核桃年深加工能力達到2000噸以上。

          仁用杏加工:重點研發杏仁油提取技術、高級杏殼活性炭燒制技術、高蛋白杏仁粉技術,開發杏仁高級糕點、杏仁粉、杏仁露、杏仁霜、杏仁茶、杏仁醬、杏仁豆腐、杏仁巧克力等產品。在延慶、房山、門頭溝的等重點區域發展10萬畝優質仁用杏原料基地,打造以仁用杏加工為重點的延慶干果加工企業集聚區。

          (三)蔬菜加工業

          凈菜加工:開發真空濃縮技術、微膠囊技術、膜分離技術、超微粉碎技術等保鮮技術,以及皮渣綜合利用技術,提高蔬菜品質、延長保鮮時間、降低采后損失率。開發綠色營養系列凈菜產品,如食療保健凈菜、微波凈菜產品、低脂肪凈菜產品等。引導凈菜加工企業嚴格執行GMP和HACCP規范,在采購、分級、預冷、包裝、貯藏、運輸與銷售環節中實施統一標準,規范商品種類、規格、品質和技術處理條件,提高首都市場蔬菜供應保障能力。

          脫水/速凍蔬菜加工:重點開發冷凍和真空微波等干燥技術和先進、高效、節能的脫水設備,選育適合脫水蔬菜加工的胡蘿卜、白菜等專用品種,開發新型脫水蔬菜產品。重點開發微波、遠紅外等快速凍結和解凍新技術,選育適合速凍果蔬加工的甜玉米等專用品種,開發速凍蔬菜新產品。重點打造平谷、順義、房山、大興、通州等脫水/速凍果蔬加工聚集區。

          (四)畜禽加工業

          肉制品加工:加強以生豬和肉禽為主,加強冷卻分割肉、發酵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和烤鴨、醬鹵制品等傳統肉制品的精深加工與物流配送技術研究與開發,開展研究微生物預報預測技術、溯源技術,建立完善的肉制品加工全程質量控制體系,保障肉類食品安全。依托順鑫、鵬程、二商集團等龍頭企業,重點打造順義、平谷、房山為主的生豬養殖和加工基地,形成一條貫穿東西的生豬養殖和加工產業帶;依托華都、大發正大等龍頭企業,重點打造平谷、密云、懷柔、延慶門頭溝、房山為主的肉禽養殖和加工基地,形成一條環繞北京東北、西北和西南的肉禽養殖和加工產業帶。

          乳制品加工:以生鮮乳制品為主,加強原料奶營養與加工特性研究,在區內外建立優質奶源基地;加強干酪、益生菌發酵產品、強化嬰兒乳粉、免疫活性肽等新型乳制品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優化我市乳制品的產品結構;研究并建立菌種資源庫,選育出風味獨特、性能優良、便于商品化的優良菌種,生產國際先進水平的商品化直投式發酵劑;研究現代乳品質量及安全檢驗技術,開發質量檢驗設備,建立乳品加工標準體系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提升乳制品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依托覆蓋順義、通州、大興到房山的京南奶牛產業帶和覆蓋延慶、密云、懷柔的京北奶牛產業帶,打造首農集團(三元食品)主導、多點布局的乳制品加工基地。

          蛋制品加工:重點進行消毒包裝潔蛋、液態蛋、高特性專用蛋粉等新型蛋制品生產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研究開發,建立禽蛋加工生產操作規程與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對蛋禽飼料、蛋禽養殖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和控制,確保禽蛋原料質量與安全。重點打造覆蓋房山、延慶、懷柔、密云的京北蛋禽養殖與蛋制品加工產業帶,貫穿大興、平谷、通州的京南蛋禽養殖與蛋制品加工產業帶。  

             (五)飼料加工業

          以研究開發蛋白質飼料、農副產品飼料生產及高效利用技術為重點,開發非糧食飼料;廣泛應用生物、精細化工等技術,加速研制并推廣安全、高效、無污染的飼料添加劑,逐步替代允許使用的藥物飼料添加劑;大力推動優質環保型飼料、專用飼料和安全飼料科學配方技術的研究開發。建立飼料企業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幫助企業在內部建立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支持大型飼料品控室基礎設備進行改造,針對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質的檢測,支持企業配備酶標儀、PCR儀、電泳儀、凝膠成像系統和液質聯用儀等大型檢化驗設備,提高企業實驗室的快速定性檢測能力和水平。  

             (六)飲料加工業

          飲料加工:重點發展果蔬汁飲料、植物蛋白飲料以及各種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性飲料,穩定發展適合市場特點的礦泉水、純凈水、碳酸飲料,積極發展時尚運動型飲料,利用豐富的藥材資源開發各種保健飲料,改進口味風格和包裝技術,開發新產品,打造全國性的知名飲料牌。重點打造順義果蔬汁飲料和碳酸飲料生產聚集區,門頭溝、延慶、懷柔、密云礦泉水生產基地(帶)。

          白/啤酒加工:重點發展市場銷售體系健全、經營管理規范的品牌白酒。繼續做強做大紅星、牛欄山、燕京等酒類品牌,擴大市場競爭優勢,形成穩定的經濟增長點。堅持多品種方向,突出不同酒類的產品個性,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應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和科學手段,進一步改造傳統固態白酒生產技術,推進傳統固態法白酒的高檔精品化。實現白酒產業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和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在傳統白酒生產中的應用。利用郊區中草藥生產優勢,開發營養型、滋補型低度酒。重點打造順義、懷柔為主的白/啤酒加工聚集區。

          葡萄酒加工:選育適宜本地生產的釀酒葡萄品種,建設原料種植基地,引進和開發高檔葡萄酒釀制工藝和技術,重點發展適宜高端人群和商務團體消費的有機、高檔、窖藏葡萄酒,做精做強京郊酒莊經濟,打造國際知名酒莊品牌,大幅提高葡萄酒價值。重點在密云、房山、延慶、通州等地,打造集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文化鑒賞、交易展示、餐飲娛樂、旅游觀光、科研教育為一體的葡萄酒產業帶。  

             (七)特色產品加工業

          食用菌加工:加強食用菌加工和保鮮技術研究,重點發展鮮食食用菌冷藏保鮮、食用菌罐頭、食用菌調味品、凍干食用菌和菌類保健食品,豐富食用菌加工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加食用菌產品附加值;大力開展食用菌藥用成分提取與利用研究,延長產業鏈,提高食用菌生產的綜合效益。重點打造以通州、房山、平谷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和加工聚集區。

          蜂產品加工:加強蜂產品功能因子研究,主要進行功能因子的提取、合成、分析、檢測、功能評價、分離重組等,拓展蜂產品的開發深度和范圍,重點發展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等深加工蜂產品,持續擴大有機蜂產品、保健蜂產品和出口蜂產品比例,提高蜂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依托北部山區養蜂基地和百花、頤壽園等北京知名蜂產品品牌,重點打造散布于北京山區、多點布局的蜂產品養殖和加工基地。

          花卉加工:引進和選育適宜本地種植的茶菊、玫瑰、萬壽菊以及適宜加工干燥花的花卉優良品種,重點發展茶菊、玫瑰精油、萬壽菊食用色素、干燥花等花卉精深加工產品;引進和選育百合、火鶴等花卉優新品種,大力推進優質鮮切花的標準化生產,擴大出口型花卉生產規模,做大做強各類高端精品花卉,建設切花、飲用、食用、化工等不同用途的花卉生產基地及展示基地。重點打造平原地區設施生產高檔盆(切)花及種苗產業帶和山區露地生產花卉種球及花壇花卉產業帶。

          藥材加工:重點發展以本地黃芩、西洋參、玫瑰花、板藍根等道地中藥材為主、以外購中藥材為輔的中藥材飲片、飲劑初加工;引進與示范推廣觀光生態中藥材品種,開發藥浴、藥膳等健康產業。依托北部山區藥材種植區和南部房山藥材種植區,重點打造京西、京東兩大藥材加工產業集群。

          六.重點工程

          (一)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培育工程

          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上市資源企業的政策支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成功上市融資給予支持獎勵;加大農業投資基金支持力度,幫助具備上市潛力的大型龍頭企業重組改制、發行債券;制定主板和創業板上市的農產品加工資源企業認定標準,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開展企業上市培訓,按照上市培育重點企業的實際需求,針對性地舉辦學習、培訓、考察、座談等活動,引導企業有步驟、分重點地推進上市工作。

          (二)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建設工程

          有針對性地培育農加工產品馳(著)名商標和老字號企業,根據企業在國內同行業中的排名及產品在北京和全國市場的占有率,推進北京自主品牌建設。采取針對性方式,支持企業做強做大,實施滾動推進,培育國際品牌。積極協調北京名牌產品進入中國馳名商標和北京市著名商標評審目錄,為企業提供多層次、全方位服務。充分發揮新聞媒介和中介機構的輿論宣傳和市場推廣作用,采用多種形式提高企業社會認知度,擴大品牌影響力。給予新增國家馳名商標、北京市著名商標予以獎勵。

          (三)農產品加工業聚集區建設工程

          積極建設和完善現有15家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和13家國家級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結合北京42個中心小城鎮建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民就業基地和示范、創業基地聚集,促進加工業園區化、集聚化、產業化發展。加大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創業基地服務平臺建設,改善軟硬件環境,創新運行機制。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總部經濟。對在京新注冊設立或新遷入京的地區總部(注冊資本超過1億元)給予重點支持。支持聚集區重點龍頭企業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支持聚集區成長型龍頭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健全市場營銷網絡,推動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創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農產品加工合作組織培育工程

          培育以合作組織為母體的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一方面,培育合作組織建設專業化的物流、營銷、貿易服務機構,保證在生產順利進行的同時,增強營銷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另一方面,鼓勵合作組織發展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規范的企業化運營,與農民簽訂供銷合同,為農民提供技術、種苗及其它生產資料等方式,建立起穩定的產業化經營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新機制,改善儲藏、保鮮 、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設備條件,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提升入市品級。

          (五)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工程

          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資源優勢,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機械裝備制造企業的科研力量,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機制。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組建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支撐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完善全市農產品加工業技術研發體系建設,圍繞產地初加工、綜合利用、節能減排、質量安全、新產品開發等重點,開展聯合攻關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按規劃、有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科技創新,推廣和轉化一批成熟、先進、適用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效益。積極搭建平臺,組織開展對接活動,實現各類研發機構、技術服務機構與企業之間,領軍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農民和裝也合作組織之間的“零距離”對接,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六)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保障工程

          以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動計劃為指導,完善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生產技術規范,加強從原料生產到加工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和質量控制,加快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水平。在農產品加工企業推行有機產品、食品安全管理體系(FSMS)、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良好生產操作規范(GMP)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已通過認證企業的后續監管。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開發檢測新技術,拓展檢測范圍,全面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檢驗檢測能力。建立健全風險監測、生產許可、監督抽查、產品召回、應急處理等監管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全過程的質量監督管理。在食品行業積極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堅持依法、誠信經營。

          (七)農產品加工企業創業服務工程

          加強對進入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新辦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創業的扶持和服務。以返鄉創業農民、復轉軍人、回鄉青年學生等為主要對象,開展政策咨詢、技術服務、人才培訓等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加工創業培訓和輔導。通過完善和改擴建農產品加工信息網,構建市、區/縣、鄉鎮三級農產品加工信息網絡,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自身的信息體系建設,為企業提供創業信息服務。發動社會力量為創業企業提供問題診斷、技術咨詢和管理服務。建立創業企業信用檔案,開展信用的征集、登記、評估、發布和誠信活動,規范創業企業行為。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切實加強領導,加大工作力度。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要積極協調市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市規劃、國土資源、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金融等部門,研究制定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措施,在產業政策、立項、資金、規劃、用地等方面予以支持,規范市場行為,全力做好服務,形成各級齊抓共管、共同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區縣政府要健全相應組織機構,制定發展規劃,切實履行職責。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進一步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納入責任目標考核體系,對指標進行分解量化,明確責任,分工到位。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每年對全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的評比考核,總結交流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好做法、好經驗,對有突出貢獻的龍頭企業的創辦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及科技人員,納入本市有突出貢獻農村實用人才表彰獎勵評選范圍,按照本市表彰獎勵的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

          (二)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

          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市農委、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化委等部門共同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對帶動區域主導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就業增收作用突出的項目,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獎勵;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北京市著名商標、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獎勵;對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創業基地建設以補助、貼息等方式給予扶持。完善“農貸、農保、農投、農擔、農信、農基、涉農企業上市培育、涉農要素市場建設、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實施金融支農“雙百”行動計劃,積極向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傾斜;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增加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中長期貸款;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外國資本等投資農產品加工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切實加強政府、企業、銀行與擔保、再保險機構多方合作,建立政企銀聯動協調機制,篩選一批財務狀況優良、經營穩健、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發行集合票據,解決企業融資等困難。

          (三)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

          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首都科技資源、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對接,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一是整合資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支撐,加強高效、節能、安全和提質的新型技術與裝備的推廣應用;二是加快產業技術升級,以提升中小型企業技術為核心,搭建技術對接和推廣平臺,廣泛開展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的推介活動。三是調動各方面研發力量,以農產品精深加工、質量安全、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為重點,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各領域急需引進、攻關、推廣的技術項目;對具備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國家及市級重大科技專項,給予重點支持;對企業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項目,優先列入科技發展相關政策扶持范圍。 

          (四)加大相關服務平臺建設力度

          積極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搭建全方位的綜合服務平臺,做好創業輔導、行業監測、網絡建設、人才培養、技術支持、信用管理、對外交流、法律咨詢等各項服務。一是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項目的審批服務力度,對立項、建設等涉及審批事項,充分利用并聯審批工作機制,加快審批服務;二是幫助農產品加工企業穩定就業,完善就業幫扶政策,對企業吸納就業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予以支持,鼓勵區縣、鄉鎮依托農產品資源和市場資源孵化中小型加工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創業輔導基地;三是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建設,依托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企業,推廣應用果蔬貯藏保鮮新技術和物流配送裝備,實現從生產地到銷售終端的全過程、全方位可溯源的數字化管理。四是加快農產品加工信息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對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重點環節的監測制度,建立信息發布平臺,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及時發布,為企業發展提供宏觀參考信息;五是鼓勵成立農產品加工行業協會,發揮其在政府、市場、企業、農民之間以及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開展技術推廣、培訓、管理、信息等服務。

          • 打印
          • 關閉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