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l id="f9g1w"><meter id="f9g1w"></meter></ul>

        1. <blockquote id="f9g1w"><legend id="f9g1w"></legend></blockquote>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閱讀: 時間:2018-05-04

          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2018年3月28日)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三農”全面發展新局面的意見》(川委發〔2018〕1號)部署,現就我市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開創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提出如下意見。

            一、把準鄉村振興總體要求,明確鄉村振興發展目標任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城鄉共建共享、共同繁榮、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是指導全市綠色崛起、脫貧奔康的根本遵循。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央、省委系列重大決策和市委安排部署,堅持黨管農村工作、農業農村優先、農民主體地位、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原則,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把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以綠色崛起為路徑,以產業強市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揮晏陽初故里品牌作用,擴大晏陽初鄉村運動試驗成果,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的振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實現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和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奮力走出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新路子。

            (二)主要目標。

            2018年,市出臺鄉村振興發展總體規劃,區縣出臺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對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系統布局,培育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和示范鄉鎮,鄉村振興發展基礎得到夯實。

            到2020年,鄉村振興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初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全面脫貧摘帽,與全國全省全面同步進入小康,實現以下目標。

            ——產業興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特色農業上奮力突破。構建形成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新局面,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品牌農業影響和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明顯提升,現代農業、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業發展邁向中高端。茶葉、核桃、巴藥、生態養殖“四大農業特色產業”成效明顯,基地面積達400萬畝以上,農產品綜合產值達400億元以上。其余特色農產品競相發展,基本建成秦巴山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生物醫藥基地。

            ——生態宜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保持良好的生態。主要流域水質優良率達到Ⅲ類及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建成一批集農耕文化、休閑體驗、鄉村旅游、民宿民俗于一體的新農村。

            ——鄉風文明。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革命老區紅軍精神、時代精神,常態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思想道德素質,構建形成積極健康、孝老愛親等向上向善向美的時代新風貌。

            ——治理有效。構建形成多元參與、共同治理、共建共享、和諧發展的城鄉融合治理新機制,實現基層治理體制、治理方式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鄉村現代治理體系基本形成。

            ——生活富裕。構建形成公共資源服務均衡配置、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實現城鄉教育、醫療、保險、養老、公共服務等均衡協調發展,努力增強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00元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縮小到2.48:1以內。

            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建成現代農業強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縮小,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全面實現。

            二、堅持規劃引領,優化城鄉融合發展空間布局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戰略任務,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優化城鄉融合發展空間布局,充分體現規劃的前瞻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確保規劃可持續、管長遠。

            (一)建立“多規合一”規劃機制。堅持全域巴中、城鄉融合和多規合一的理念,在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整合市政、農業、水利、交通、全域旅游、生態環境等專項規劃,形成空間布局一張圖。注重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環境保護等規劃相互銜接,協調一致,促進城鄉功能和空間融合發展。

            (二)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對應,分別明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與重大行動。根據發展現狀和需要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對具備條件的村莊,要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對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要統籌兼顧保護與發展;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要加大力度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強化鄉村振興戰略執行監管,嚴格規劃審批,把規劃編制納入工作目標考核。堅持可持續發展,制定促進鄉村振興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

            (三)加快完善四級城鎮體系。堅持科學規劃引領、積極穩步建設、依法依規管理,引領產業、經濟、物流、人口向城鎮聚集,實現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統籌發展。2018年,完成12個特色鎮、5個特色小鎮、180個村、300個聚居點以及67個傳統村落保護等規劃編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巴城為中心、縣城為支撐、特色鎮為節點、中心村聚居點為輻射的四級城鎮體系。

            三、突出質量興農綠色發展,培育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一)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邊界開發控制線規劃工作。打破區縣行政界限,堅持片區化統籌、規?;季?,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高山區適度發展茶葉、核桃、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經濟作物,低山丘陵區規模發展中藥材、食用菌、青花椒、果蔬等經濟作物,城鎮近郊區重點發展優質果蔬、花卉、觀賞性及食藥兩用中藥材、現代水產品等休閑農業,調減傳統作物種植面積,堅持循環發展,適度間隙發展生態養殖。

            (二)加快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聚焦茶葉、核桃、巴藥、生態養殖“四大農業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基地,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和轉化升值,著力構建農產品加工產業群。不斷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發揮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職能作用。探索“科研+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推進農產品科研、生產、加工等環節無縫對接。大力開發農業的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生態涵養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培育一批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型龍頭企業。2018年,新增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1萬畝、特色林業產業基地13萬畝、中藥材產業基地8萬畝、畜禽標準化規模場50個、水產養殖小區10個。到2020年,“四大農業特色產業”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明顯提升。

            (三)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持續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培優計劃、兌現龍頭企業帶動脫貧攻堅政策獎補,落實市領導掛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制度。優化政策配套,加強金融支持,落實用地等要素保障,提升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質效。2018年,新培育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以上,創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家以上。到2020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至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5家以上,創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家以上。

            (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工程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點項目,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創意農業、電子商務、快遞物流、農村服務業、鄉村共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建立多種產業互相融合多元發展機制。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打造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圍繞加快建成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森林康養目的地,打造光霧山·諾水河生態旅游核心區、川陜蘇區紅色文化旅游區、特色鄉村旅游聚集區。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公共服務配套的休閑觀光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田園綜合體、商貿小鎮、文化小鎮、旅游小鎮、森林小鎮等特色服務業發展示范鎮。2018年,爭創全省第二批特色鎮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區2個。到2020年,建成40個市級特色小鎮,申報創建5個省級及以上特色小鎮;打造巴山民宿品牌,建成特色主題民宿50個,休閑農業園區、觀光農業園區等50個,休閑農業專業村15個,全面推進全市智慧旅游平臺建設。

            (五)推進質量興農促進全面綠色發展。實施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戰略,全面建立農業綠色生產評價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推進農業由生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大力實施“三品一標”品牌創建,培育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產,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新格局。加快發展現代高效林業,實施興林富民行動,推進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推廣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到2020年,現代農業標準化基地達100萬畝,“三品一標”達400個,農業科技貢獻率再提高2個百分點。

            (六)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積極探索以家庭小農戶生產為基礎,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扶持小農戶,積極探索以家庭小農戶生產為基礎,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基層供銷社等為骨干的新型經營模式,建立小農戶與農業經營主體利益深度聯結機制,推行合同訂單、股份合作、托管寄養、聯耕聯種、代加工等生產方式,帶動小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加強對小農戶生產的科技、金融、財政、保險等方面的扶持,推動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家庭經營水平。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養制度,加強對小農戶現代農業發展技能培訓,提升小農戶整體素質。探索建立鄉村產業發展用工制度,優先吸納小農戶就近就地務工就業。2018年,培育職業農民1萬人以上、農民合作社100個以上、家庭農場50家以上。到2020年,累計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1000人以上、職業農民3.5萬人以上、農民合作社6500個以上、家庭農場1500家以上。

            (七)健全農業農村對外開放合作推進機制。擴大農業農村對外開放合作,舉辦秦巴山區綠色農林產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加強與四川農博會、川臺農業合作論壇、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等形式的合作交流。加強農業招商引資,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農產品宣傳推介機制。強化農業投資風險管控,完善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評估制度。創辦自駕游、民俗文化、紅色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和推介會,推動“巴食巴適”“巴中云頂”等公用品牌走向全國、走向全球。推廣“巴中棗林魚”“南江黃羊大酒店”餐飲品牌,推行“電商+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線上線下銷售旅游商品。2018年,建成鄉鎮電商服務站2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200個,培育電商骨干企業10家。到2020年,實現全市特色農產品商業網點線上線下全覆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100億元。

            四、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塑造美麗鄉村發展新格局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青山綠水,推動鄉村自然資源提質增效,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一)持續推進巴山新居建設。聚焦“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目標,以“五建五評五比”活動為載體,提升“四好村”創建水平。推進巴山新居建設,做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舊房改造等各類農村住房建設工作,同步實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2018年,全市建設中心村21個、聚居點150個、扶貧新村168個,創建省級“四好村”110個、市級“四好村”260個。到2020年,規劃建設中心村180個、聚居點2380個、扶貧新村699個,建成省級“四好村”1200個以上,所有的行政村建成市、區縣級“四好村”。

            (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生態系統保護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規模生態化。推進有機肥代替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回收、病蟲害綠色防控。積極落實“以獎促治”政策,突出抓好治污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回收廢舊地膜、棚膜等塑料垃圾,防治白色污染。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農村戶用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污治理。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開展山、水、林、田、路、庫綜合治理,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農村土壤改良、污染治理與修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實施“九大綠化行動”和增綠添彩工程,打造一批美麗社區、美麗村莊。

            (三)全面推進河長制完善水治理體系。實施水利工程提升行動,構建覆蓋全域的現代水務綜合體系。全面推行河長制,將湖泊、水庫、天然濕地納入河長制工作范圍,縱深推進河長制“五大行動”。修訂完善“一河一策”,全面建成市、縣、鄉、村四級河長治理體系。推進鄉村流域治理和全域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實施清淤疏浚、生態護岸、環河林帶、岸線景觀建設,建設農村囤水田、生態河塘。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茖W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設一級保護區隔離帶,保障人畜飲水安全。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到2020年,基本消除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水體,城市、縣城、建制鎮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85%、70%,70%的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四)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以水利、道路為重點,提升農村基礎條件和公共服務,推動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按期實現建制村聯網路和村內通組路建設目標,完善農村交通路網體系。加強機耕便民道建設,著力推進道路交通進園區、進村組、進院落、進田間。加大成品油消費稅轉移支付資金用于農村公路養護力度。建設一批重大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圍繞在建水利工程和前期水利項目,梯次推進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統籌利用閑置土地、現有房屋及設施等,改造、建設村莊等公共活動場所。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和農村無線網絡寬帶建設工程。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著力構建市級核心平臺、縣級示范中樞、鄉鎮服務站點、村級覆蓋應用的智慧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2018年,建成村道聯網路1122公里、村內通組路3340公里,新建和升級“寬帶鄉村”496個、4G基座600座。加快紅魚洞等10座在建大中小型水庫建設進度,提速江家口等15座水庫前期工作,解決39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到2020年,交通、水利、能源、網絡通訊等基礎條件全面改善,瓶頸制約有效破解,基礎設施支撐發展能力全面增強。

            五、繁榮傳承農村文化,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在鄉村振興發展中持之以恒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努力培育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和新鄉賢文化,加快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

            (一)積極構建新時代農村核心價值體系。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培育農民正確的價值取向。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鄉村文化塑造行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行動。深入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文化服務體系。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落實鄉村文化服務保障標準,打造農村“十里文化圈”。積極開展全民閱讀、經典誦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律動巴山”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實施鄉村文化惠民工程,結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對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備購置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予以支持。探索推廣農民文化理事會機制,推進民辦文化機構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

            (三)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深入開展全國、省級、市級、區縣級文明村鎮和文明社區創建活動。加強外出務工和外來務工人員文明禮儀、道德素養和職業技能培訓。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開展鄉村清潔工程,推進農村改水、改路、改廚、改圈等工作,引導農民摒棄落后習俗,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普及科學知識,傳揚時代新風,抵制封建迷信。廣泛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和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集市和好人好事評選等創建活動,大力塑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四)推進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創造性轉化巴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文化資源,實施鄉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動,扶持一批創造力競爭力強的文旅和文創企業,塑造具有濃郁巴中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打造一批集農業文化創意、生態餐飲體驗、特色食材交易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產業綜合體,推出一批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精品文化遺產旅游景區景點和線路。繼續辦好晏陽初大講堂。實施鄉村文脈保護和傳承行動。對有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民族特色村鎮,逐步申報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并加以保護。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一批村史館、農耕文化博物館,支持申報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充分利用民間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隊、協會等傳承和發揚巴蜀文化。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學校、紅色教育基地等平臺,努力培育文化產業、民間藝術、文化傳承、文化創意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實施鄉村創意產品推廣行動,加大剪紙、皮影、泥塑、葉雕等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支持開發農村特色創意民族民俗文化產品,加強“互聯網+”特色產品和工藝品的生產營銷,促進鄉村文化優秀品牌走出去。

            六、夯實農村基層基礎,構建鄉村善治新體系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讓農村成為管理有序、發展有規、推進持續的幸福美麗家園。

            (一)建強黨的基層組織戰斗堡壘。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不斷提升基層組織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斗堡壘。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創新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探索創新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建立黨組織,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黨員的示范帶動能力。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穩妥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實施村干部學歷提升工程。引導農村黨員定期培訓,全面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組建“鄉(鎮)黨委+行政村(社區)黨總支(支部)+村民小組黨小組+網格員”的黨員服務群眾網絡體系,暢通社情民意訴求通道。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嚴懲惠農補貼、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征收等領域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二)大力推進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建設法治鄉村,將政府涉農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扎實開展“法律七進”,健全農村治理體系,加強法律援助,培養鄉村法律明白人,提高農民群眾守法、用法和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法治意識。持續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完善區縣、鄉鎮、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打擊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和非法宗教、境外滲透活動,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以安全社區為載體,持續開展農村安全隱患整治,建立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提升全民安全素養和事故與傷害的預防、隱患排查和救援能力。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大力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建立健全鄉村調解、區縣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機制。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建立集維穩、綜治、信訪、法治、民生為一體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推動村黨組織書記通過選舉擔任村委會主任,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

            (三)建立農村德治體系和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塑造新型鄉村德治秩序。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充分發揮新鄉賢、新型職業農民的輻射帶動作用,為農村矛盾糾紛化解、公共服務開展和公益事業建設發揮協商協調作用。建立道德約束與道德評價機制,成立道德評議會,開辦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開展孝德文化主題活動,建立紅白理事會,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民俗。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依法依規賦予鄉鎮更大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構建功能完善、權責一致的管理機制。健全以群眾滿意度為主要衡量指標的評議體系和結果公開辦法,建立嚴格規范的治理責任考評和追責機制。推進誠信建設,不斷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營造“守信為榮、失信為恥、無信為憂”的社會環境。

            七、健全社會事業與民生城鄉共享發展機制,實現農民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圍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構建形成公共資源服務均衡配置、社會民生保障體系健全、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一)健全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制度。完善以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服務網絡,逐步建立學前教育政府、舉辦者、家庭合理分擔成本機制。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加強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好職業學校涉農專業。辦好特殊教育和繼續教育。健全貧困學生資助制度。加強和改進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強化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實施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和動態管理機制。全面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統籌配置城鄉師資,并向鄉村傾斜,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

            (二)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鞏固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機制,努力做好農村困難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度(貧困)殘疾人救治工作。加快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衛生投入經費保障機制。加強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縣域內醫療共同體建設。加強鄉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健全農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制度。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探索推進鄉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完善鄉村醫生待遇保障機制。發展遠程影像診斷和遠程會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方便農村居民就近就醫。全面開展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活動和健康村鎮健康單位建設試點。倡導優生優育。

            (三)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與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和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完善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暢通城鄉養老、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渠道。鞏固城鄉居民醫保全國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持續推進全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計劃,為建檔立卡未標注脫貧的貧困人員、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額代繳最低檔次養老保險費。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構建多層次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加強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規劃建設,創新農村高齡、留守、空巢、特困老人的多元化照料服務模式。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農村社會救助兜底工作。將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全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重度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把志愿服務做到農家農戶。

            (四)構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增收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大基層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平臺建設力度。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實施鄉村就業創業技能提升行動,促進農村勞動力公平有序轉移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行動,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扶持引導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落實農民增收書記、縣長負責制,保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八、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決勝戰,補齊鄉村振興發展短板

            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始終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貧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立足保基本、補短板、增活力,持續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決勝戰,確保如期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小康。

            (一)對標達標精準推進脫貧摘帽。對標縣摘帽、村退出、戶脫貧指標,推進22個扶貧專項方案落地落實。強化產業和就業扶持,堅持能鞏固、可持續,因戶制宜發展“五園”經濟,扎實開展勞動技能、實用技術、素質提升培訓,形成多層次、復合型產業發展和就業創業體系。完善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幫扶體系,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動態化精準管理,實現應納盡納、應兜全兜。綜合運用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等項目政策,解決好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在鞏固巴州區、恩陽區脫貧成果的基礎上,確保2018年南江縣摘帽、2019年通江縣和平昌縣摘帽,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做深做實脫貧攻堅“繡花”功夫。梳理完善脫貧攻堅政策措施,在脫貧攻堅期內保持脫貧政策延續性。調整優化脫貧考核評估辦法,建立跟蹤監測機制,確保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制定好三年脫貧攻堅計劃,調整優化脫貧攻堅項目庫,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扶貧項目與脫貧需求精準對接。深入開展“回頭看”“回頭幫”,精準實施動態調整,及時將新增貧困對象納入幫扶范圍,不落下一戶一人。扎實開展“七大攻堅行動”,著力解決脫貧制約性瓶頸。堅持沉下去、貼著幫,改進貧困村“五個一”和非貧困村“三個一”幫扶機制,抓實干部業務培訓,提升干部幫扶能力。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監管和績效評估,嚴格落實資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度,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逗硬落實脫貧攻堅獎懲措施和責任追究,集中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和作風專項整治,確保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

            (三)建立健全脫貧奔康長效機制。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強化“造血”功能,完善“輸血”功能,健全“失血”救助。完善扶貧資源供給機制,充分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創新吸引市場投入、撬動金融投入、匯聚社會投入辦法,用好扶貧“四項基金”,切實保障脫貧需求。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將貧困群眾緊緊鉚在產業鏈、利益鏈上,促進持續穩定增收。完善激勵貧困群眾自主脫貧機制,深入開展貧困群眾能力培訓和勵志扶貧,借助農民夜校平臺,常態開展政策、法律、文化、技術等培訓和感恩奮進教育,努力營造自立自強、爭先脫貧的濃厚氛圍。

            九、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振興發展新活力

            深化改革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必須貫穿到全過程。按照“擴面、提速、集成”的要求,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努力挖掘農村資源資產發展潛能,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更多流向農業農村,推動改革工作落地落實。

            (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放活土地經營權,持續完善“土地入股分紅”“訂單農業”“土地托管”等利益聯結機制。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不動產確權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平臺公司+共營制”運營模式,鼓勵通過多種方式盤活農村資源資產。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探索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做好全國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工作。健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規范交易行為、豐富交易品種、完善配套措施和工作機制,推動成為農村各類資產資源流轉交易、項目招商、項目合作的綜合性服務平臺。2018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確權登記和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到2020年,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各類產權確權和登記頒證。

            (二)完善鄉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建立以村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基礎的農村土地管控機制。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確保村域范圍內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探索區縣政府通過村級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和增減掛鉤等。優化村級土地利用布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在同一鄉鎮范圍內,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和農村空閑建設用地整理,調整村莊建設用地布局。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閑旅游設施建設。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達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總量的8%予以單列,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對從事冷鏈物流、烘干倉儲、農產品加工、森林康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助設施建設用地可再增加3%。2018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6000畝以上,完成土地增減掛鉤項目33個和土地整治項目11個,實現流轉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12000畝以上。

            (三)建立健全促進鄉村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實施財政支農考評制度,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改進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市域、縣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深入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及增量擴面,大力推廣農村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及收益保證貸款業務。完善支持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政策,吸引和撬動國有資本、金融資本、民營資本等參與鄉村建設運營,鼓勵重大農業項目采用PPP模式及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方式融資。優化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加大對鄉村振興中長期信貸支持。建立完善市、區縣級農業政策擔保體系,支持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擴大規模和覆蓋面。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防范機制試點。完善農業信貸擔保、再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各級融資擔保體系,增強擔保融資增信功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上市、新三板掛牌和融資、并購重組,深入推進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建設,積極推進“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力爭到2020年,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基本形成,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率達95%以上,特色農業保險覆蓋率達50%以上。

            (四)匯聚社會力量強化鄉村人才支撐。進一步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開展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支持巴中職業技術學院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根據地方產業優化專業設置,綜合利用資源開展職業培訓,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推行“崗編適度分離”新機制,引導教育、衛生、農業、文化等行業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建立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持續推進“巴山優才計劃”和“激勵科技人員離崗或兼職兼薪到農村領辦創辦經濟實體”等政策措施。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研究出臺引導和支持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新鄉賢返鄉的扶持政策。正確引導和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市、區縣政協探索設立新鄉賢界別。推動落實各類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在外農民企業家、新生代農民工、返鄉下鄉人員回流農村,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完善新型農村經營人才扶持政策,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到2020年,全市技能人才總量增加到7.5萬人,高技能人才增加到1.5萬人,逐步形成若干技能人才集群。

            (五)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逐步探索剝離以行政管理代理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現行體制,鼓勵以集體經濟經營實體、新型聯合組織等利益聯結體履行集體經濟組織權利。以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核心,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為重點,推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和集體資產股權“雙固化”,明晰組織資產結構。發揮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防止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占集體資產。因地制宜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架構,完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注重社員權益維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強化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民財產權益保護,創新方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注重公平公正,強化集體經濟事務公開,接受村民委員會的監督。

            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領導,提升鄉村振興發展服務水平

            鄉村振興發展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鄉村振興發展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提升鄉村振興發展的服務水平。

            (一)切實加強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按照《中國共產黨工作機關條例(試行)》有關規定和機構改革的統一要求,做好“三農”工作機構設置和職能優化配置。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進入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逗硬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部署要求,區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落實區縣黨委分管負責同志兼任同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負責人制度。

            (二)建立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責任制。建立市、區縣分級抓落實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機制,建立和落實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制度。各區縣黨委、政府每年要向市委、市政府報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市、區縣人民政府每年向同級人大報告、同級政協通報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建立區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積極主動為干事者撐腰、為負責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

            (三)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三農”工作隊伍。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加強“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制定實施培育計劃,全面提升“三農”干部隊伍能力水平。拓寬區縣級“三農”工作部門和鄉鎮干部來源渠道,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制度。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健全貧困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選派第一書記制度,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內容有刪減)

          • 打印
          • 關閉
          回到頂部